10年前端的一些开发经验总结

hello大家好,我是Range。前端这个行业的门槛其实不高,那句话怎么说的“是个人都能写前端”。今天带来一位10年老前端的一些思考,看看10年的经验总结下来,有哪些是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的。作者的观点也不一定适合每个团队或者每个场景,大家还是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哈。

下面是正文部分。



开发注意事项

  • 考虑边界值:如果要展示一个列表,就要考虑列表为空、列表长度超过一页的情况;如果展示的是文字,则要考虑文字为空、文字超长的情况;访问a.b.c时,a或b是否可能为undefined。

  • 考虑特殊场景:如交互状态(hover、disabled、文字提示)、浮点数计算精度(使用utils方法)、防重复提交、分辨率兼容、移动设备兼容、事件冒泡、防抖和节流;

  • 考虑需求变更和功能拓展:需求变更是不可避免的,那就要在开发的时候考虑到哪些地方容易变(数值、变量),哪些不容易变(框架、模式),提前做好设计规划,减少因需求变更造成的大规模重构。

  • 考虑代码可读性:复杂方法标注用途、复杂逻辑解释清楚、修改他人代码先理解上下文并做好自测。

  • 保持优化代码的好习惯:所有不合理的问题,都是可以改的,代价大,就细致谋划,不要搁置,避免埋雷。

代码越短就越好吗?

实际的业务书写中,如果减少10%的代码换来的是可读性变差,那并不推荐这么做。我们推荐的是,在保证可读性的前提下,尽可能让代码变少。


// bad 三元嵌套三元不利于可读性
let message = (age < 3) ? 'Hi, baby!' :
(age < 80) ? 'Hello!' :
 'What an unusual age!';

// good
if (age < 3) {
 message = 'Hi, baby!';
} else if (age < 80) {
 message = 'Hello!';
} else {
 message = 'What an unusual age!';
}

// bad
if (company == 'Netscape') {
 return true;
} else {
 return false;
}

// good
return company === 'Netscape';

魔法值的问题

魔法值,也叫做魔法数值、魔法数字,通常是指在代码编写时莫名出现的数字, 无法直接判断数值代表的含义,必须通过联系代码上下文分析才可以明白, 严重降低了代码的可读性。除数字之外,代码中作为key值的常量字符串也被认为是魔法值, 尽管其表示含义比数值较为清晰,但是仍然会产生不规范问题。


// 魔法值举例
if(flag === '5'){
 .......
}

if (businessType === 101){
 .......
}

通常会采用枚举类型来解决魔法值问题,由于JS中没有枚举类型,可以使用对象字面量的方式来模拟枚举,如下:


const BusinessTypeEnum = {
 SYSTEM: 0, // 系统
 CRM: 1, // CRM
 JXC: 2, // JXC
 UNKNOWN: 404, // 未知对象类型
 CUSTOMER_MANAGEMENT: 100, // 客户管理
 CUSTOMER: 101, // 客户
 CUSTOMER_FOCUS: 102, // 重点客户
 CUSTOMER_DEAL: 103, // 成交客户
 CUSTOMER_FOLLOW: 104, // 跟进客户
 CUSTOMER_PUBLIC: 105 // 客户公海池
}

if (businessType === BusinessTypeEnum.CUSTOMER){
 .......
}

采用枚举的另外一个好处,当某个值因为需求迭代需求变更时,我们只需要在枚举中将该值替换,并不需要在全局搜素替换。

程序中的电车难题

如图,当一辆电车快速驶来,无论图上的人采取哪种选择,似乎都是错误的。

但是,在程序中出现预期之外的错误必须要导致一个负面结果时,一定要选择代价最小的。

举个例子: 某同学开发了一个新手引导弹窗功能,该功能有个透明的全屏遮罩,只有当新手引导结束时,遮罩才会消失。由于程序中存在一处逻辑判断不严谨,导致在特定情况下全屏遮罩不能被关闭,然后整个系统都不能被点击了。一个简单的新手引导功能却引发了系统不可用的严重故障,这是非常大的代价。

通过上述例子去分析,系统不可用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新手引导不可用。因此,我们应该修改逻辑判断方案,当程序脱离预期执行时,直接去关闭新手引导。


// before
if (step === 0) {
 dialog.close()
} else {
 dialog.show()
}

// after
if ([1, 2, 3].includes(step)) {
 dialog.show()
} else {
 dialog.close()
}

我们无法保证自己写的代码没有任何差错,但是我们可以提前考虑,万一发生预期之外的错误,我们要如何处理来让损失最低。

不要让用户等待

由用户触发的交互操作,应立即给予响应。立即响应不等于立即呈现数据,有些异步操作,无法立即呈现数据给用户,但应马上给予loading提示,告知用户数据正在处理中。

下面的代码中,用户点击编辑按钮时,会先发起一个异步请求,拿到数据结果后再显示弹窗。这个短暂且没有任何提示的等待,会让用户认为是程序卡顿,体验不畅,间接诱导用户重复点击按钮。

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展示弹窗,再去请求数据。

三元和if该怎么选?


// 如果条件表达式后面跟的是返回值,建议使用三元运算,如下方的例子,就可以优先考虑使用三元运算
// good
a > b ? 1 : 2

// bad
if (a > b) {
 return 1
} else {
 return 2
}

// 其他复杂的分支代码,写成三元可能并不利于阅读,建议使用if语句,如下面的例子
// good
if (a > b && b !== 0) {
 val = a + b
} else {
 val = a - b
}

// bad
a > b && b !== 0 ? val = a + b : val = a - b

while和for该怎么选?

for循环往往是用来遍历一个固定长度的可迭代对象,遍历的次数一定是<=可迭代对象的长度,如数组遍历、对象遍历等等;for和while在绝大部分场景下都可以互换,只是部分场景下,使用while会更符合我们的直觉。while循环往往用于不定次数的条件执行,即达到目标条件就终止,但我们事先并不知道达到这个目标条件需要进行多少次执行。举个例子,我们希望从1开始,取前10个能整除3或5的数字,参考如下代码:


let numArr = []
let i = 1
while (numArr.length < 10) {
 if (i % 3 === 0 || i % 5 === ) {
numArr.push(i)
}
 i++
}

while在某些场景下,可以代替递归函数。比如我们希望得到100以内的斐波那契数列:


// 使用递归
function fib (prev = 0, next = 1) {
 if (next < 100) {
return [next, ...fib(next, prev + next)]
}
 return []
}

// 使用while
functon fib2 (n = 100) {
 let prev = 0
 let next = 1
 let result = []
 while (next < n) {
   result.push(next)
   const temp = prev
   prev = next
   next = next + temp
}
 return result
}

上面的例子很难用for循环去实现,因为我们并不知道100以内存在多少个斐波那契数字,但知道终止条件是数字必须小于100,因此更适合用while循环来实现。再来说说递归和while,递归往往在代码量上来看是简洁的,但本质上它是一个N层的函数嵌套,所以直觉上不易理解,且耗性能(不考虑尾递归优化的前提下);while循环只有一层嵌套,所以直觉上更容易理解,且性能更优。这里并不是说递归不好,不推荐大家使用,一来性能并不是大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,二来while只能在部分场景中来代替递归。

原文链接:https://juejin.cn/post/7404778998632890387

最后

还没有使用过我们刷题网站(https://fe.ecool.fun/)或者刷题小程序的同学,如果近期准备或者正在找工作,千万不要错过,题库主打题全和更新快哦~。

有会员购买、辅导咨询的小伙伴,可以通过下面的二维码,联系我们的小助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