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我是刘布斯。
时间过的真快,“前端面试题宝典 ”这个刷题工具的创业,已经满 4 年了。
之前也在一些关键节点,分享过几篇创业的思考:
回首这几年,真的是一路磕磕绊绊,直到去年上线会员卡后,经营数据才转正,也感谢广大云股东们的支持。
走过的弯路以后再细聊,今天我想聊聊个人的一些成长。
说到成长,刚入职场的前端同学们,肯定觉得技术能力最重要,毕竟是赖以生存的技能,哐哧哐哧学技术就好,从前端三剑客到框架,再到 Node.js等全栈技能,只要学的多,我就能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。这时候的我们,能独立开发一个页面,能解决困扰自己两天的 bug,都足够兴奋几天。
但工作 2-3 年后,大家一定会在技术成长上遇到瓶颈,开发页面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激情,工作中常用的那些技能,早已滚瓜烂熟,接下来在学什么呢?
无非就是技术的广度、深度。
有的人可能会躺平,有的人可能会开始卷各类工具、框架的源码,有的人可能会找一些小众,技术护城河更高的领域去发展,比如三维、仿真、富文本编辑器等等。
这个阶段,有的人也许会意识到技术再牛,也得碰到一个靠谱公司,一个蓬勃发展的业务以及靠谱的领导,自己的职业天花板才能提高。所以他们会去尝试寻求更大平台的工作机会,去开阔自己的眼界,去看看其他优秀的人在做什么,他们在使用什么样的基建,他们怎么做项目管理,怎么提高自己的开发效率,跨部门怎么高效协作。
再往后呢?
我觉得主要是软素质的提升了,比如带团队,指导中初级的开发人员,做技术决策,还得关注业界的技术发展,并在业务中落地,努力提升行业内的影响力等等。
这是我从事前端开发的第 10 个年头。
刚入行时,可不管什么业务不业务的,来个需求就开发,交付后就结束了。
至于这个需求的背景是什么,用户是谁,预计有大的收益,上线后的效果如何,根本没有去关心。
甚至在需求评审时,看到别人热火朝天的讨论业务细节以及需求合理性时,都有些懵逼:PRD 中的这些不都可以做吗,干嘛讨论这么久。
后来才明白,公司要看投入产出比的。如果一个需求,投入了 2 个人干半个月,根本没有解决用户的需求,没有人使用,那么做这件事情是没有意义的。
我们创业中也有一些负面的例子:
前年还在坚持做免费题库时,做了个“上传新题”的功能,本意是想让大家一块参与题库的维护,但因为缺乏激励,目前由用户提供的题目不超过 5 道。为了保障题库的更新频率,还是只能自己抽空维护。
又比如小程序去年为了引导用户购买会员卡,增加了激励广告,通过限制免费刷题的数量,要求观看广告才能继续刷题,结果小程序的评分从 4.5 分掉到了现在的 3.6 分,但会员卡的销售也没什么明显的增长。我们只得又调整了激励广告的策略,也是希望在不影响销售目标的前提下,能让免费刷题的体验更好。
在工作中也是这样,如果将自己定位成一个纯粹的前端工具人时,确实只需要完成分配的工作就好。但你把自己定位成业务的参与者甚至是负责人,多从使用者的角度考虑,从专业的角度提出流程、交互体验上的优化建议,相信你的天花板会比别人更高。
现在题库的功能也比较完善,新的业务迭代也会谨慎很多,会先去做调研,看看竞争对手是怎么做的,然后找我们的一些老用户做调研,确认要做的事情确实对用户有价值,我们才会投入人力去落地。
执行力对于每个人来说,都是至关重要的。
以前带过实习生时,会给他们留不少学习时间。通常是指定方向后,让他们自己列学习计划,我只定期进行检查。
在制定计划这一步上,大家都差不多,但是执行力度上却千差万别:有的人能严格按照自己的计划执行,如果遇到时间排不开的情况,会主动暴露风险,并周末加班完成学习。有的人却是总以自己业务需求太多,抱怨完成不了,最后拖到不了了之,这两类人最后的成长速度确实也是大相径庭。
通过学习计划的执行情况,就能基本看出一个人的执行力到底如何,甚至能看出他是否有培养的潜力。
大家工作中,建议也列一下自己未来一段时间的计划。如果长期无法按照计划执行,大家就得考虑下,到底是自己真的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,还是自己偷懒了。
对于想创业的同学们,执行力就更重要了。即使创业的方向有问题,如果执行力强,能快速试错,确认问题后也能及时调整方向。
对于执行力差的同学,其实也能理解,人都是有惰性的。
我之前的执行力也不高,面试题库这个产品早在 6 年前就有过这个想法,但是一直拖到 4 年前找好搭子后,两个人才开始正式的创业。
这几年,在团队其他成员的监督下,执行力确实提高了很多。
比如,在推出会员卡后,某天突然想到为了降低用户购买决策的心智成本,能不能推出更便宜的“周卡”。花了 10 分钟完成了需求讨论后,一群人分工明确,方案设计、开发、测试、提审,当天晚上就完成了上线。
执行力差的同学,可以找个搭子,大家做好分工,相互监督进度。
管理和技术不同,更多是琐碎的事情。
很多从技术转管理的人,会觉得写代码带来的快乐多于烦恼,而技术管理恰好相反。作为一名管理者,最重要的不是发挥自己的长处和宣扬自己的个性,而是要看到自己的短处,要磨圆自身,在此之上,要知道和善于发挥他人的长处,容忍他人之短。
之前见过一位大佬这么说过“技术管理者常犯的错是以自己的感觉去代入团队成员的感觉”。
上面两个情况,不知道做管理的同学们是否遇到过?
作为管理者,你是否真的了解团队成员的真实情况?很多时候,在团队成员要走的时候,你跟他一聊,才知道原来你对他的期望以及判断,与他自己的期望以及判断相差得很远很远。
我们的创业团队比较扁平化,很多工作都是团队内部全员磋商后,才会确定解决方案。但前期无法变现时,由于缺乏激励,大家投入的精力不太一致,把大家拉齐开个会也不容易。所以作为创始成员之一,前期真的是事必躬亲,但是到自己的精力也分配不过来时,创业项目的迭代一度停摆。
后来,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:
这些措施实施下来,大家都有了自己负责的方向,能一块为了我们的目标而努力。
再说说里面的汰换机制,“创业团队不能养闲人”,这句话是我说的。如果一个人摆烂,真的会影响团队的士气,遇到这样的情况,一定要快刀斩乱麻。
人生有无限可能,大家千万不要把自己局限在当前的工作中。
自驱力强的同学们,可以在业余时间,多做一些尝试。
欢迎大家访问我们的刷题网站(https://fe.ecool.fun/)或者小程序 前端面试题宝典 进行刷题,1200多道全网最全的前端面试题,让你一网打尽。近期还有会员卡免费领,全场打折的活动不容错过!刷题会员周卡免费送 有会员购买、辅导咨询的小伙伴,可以通过下面的二维码,联系我们的小助手。